首页>全部文章> 校友美文

校友向志柱博士散文欣赏和学术新著介绍
 作者:向志柱 更新时间:2018-10-12 阅读:37921次 字体:缩小 放大

      向志柱,曾就读于绥宁二中初70班、高57班。2007年在北京师范大学获得博士学位,2009年晋升研究员。先后担任湖南省社科院湘学研究院办公室主任、期刊社社长、文献信息中心主任等。在权威出版中华书局和商务印书馆出版学术专著2部,在《文艺研究》《文学遗产》《光明日报》《人民日报》内参等重要报刊发表独著文章60余篇,被《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及人大报刊复印资料等转摘近20次。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课题和省社科基金课题多项。获湖南省社科优秀成果奖、湖南省优秀社科学术著作出版立项资助等。系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评审专家、湖南省社科系列职称评委、湖南省新世纪121人才工程人选等。学术研究是其主要事业,文学创作是其业余爱好,有十多篇文艺作品在报刊杂志上发表。 

                            向志柱散文三篇 
               

                      淘洗生命 
       

    水很容易牵引我的目光。
    同是两块相似的地,一块有水做了稻田,秋天弥望的是黄澄澄、沉甸甸的谷穗;另一块缺水成了旱土,秋天冲撞眼帘的,除了稀疏的红薯秧外,就是铺天盖地的狗尾巴草。
    水也很容易使我感动。
    荆棘丛生、杂草葳蕤的地段,因地下水的浸渗,稀稠如粥,水色暗绿,扑鼻一种难闻的臭味。如果不小心撞上了蜘蛛布设的“八卦阵”,或被“嗡”地飞乱的蝇蚋们猝然围困,一发怵,就什么都想呕出来。然而有一天,我刈除秽草,挖开水源,荡去淤泥,砌上整齐的鹅卵石,它竟然汩汩滔滔,清澈见底,顿时改观了自己蓬头垢面的形象,焕发出靓丽迷人的丰采。
    这就是泉水呀,这就是焕发了青春的泉水呀!后来这里砌成了一口井,再后来修建成一个大水池,供应着我们村里两百来户人家的用水。
    由此,我想到生命。
    生命中每一份向上的动力,不就是这股泉水吗?它虽小,却改变着你,塑造着你,区别你与芸芸众生。它汩汩而出,冲激着,漱洗着生命里的沉积物,活跃着,净化着你的生命机制,使你永锡不老,永远富于活力。
    但是,这股泉水又是如此之纤之弱之细之微,一旦被物欲污垢遮掩,冲决不出,就恰如那暗绿的死水一潭,缀以淤泥、蝇蚋、蛛网,使你生命苍白、平庸。
    那么,请坚定地亮出你的砍刀,刈除芜秽,举起你的锄头来,挖通开它,疏浚它!
    我又看到树,不因柔小脆弱放弃了芽苞,而是把生命的号角托付它,使之不孚所望。长大的芽苞酣畅淋漓,一呼百应,便以旺盛的生命力涵盖了整个夏天,也风光了整个夏天。
    我由此乐观地相信,敢于不断地接受新知识新事物,保持着不竭的活水源头,不断地淘洗自己的思想和行为的生命,与在淘洗中日益琢亮的生命可人,一定也能涵盖整个人生的盛季,风光整个盛季。
    不是么,不断地淘洗生命,就是希望淘洗出一个洁亮的世界,一个清丽的人生!

         (发表于《长沙晚报》2016年2月24日)

 

                  生命的塑造 


    我一眼就看出:它是一只山鹰!
    仿佛冥冥中有一声呼唤,我突然拐进了奶奶的厨房。一脚跨过门槛,我就惊讶地发现,奶奶高举柴刀,正要劈向她身前那个可怜无助的柴蔸。
    它是一只“山鹰”啊!我从奶奶的柴刀下救出了它。我仔细地端详着它的“翼”“爪”“嘴”,栩栩如生,比例极其协调;尤其是头部两个小黑疤,成了它绝妙的两个眼睛;尾部一丛浓密的根须,又天成了鹰的尾翎!
    我的思绪无端地蔓延进它在泥土中的造化。它或许碰着岩层,才把根向两边伸开,于是长成了翼,然而终究战胜了岩层,又伸延出腹部、尾翎来。它时常看到勇敢峭拔的山鹰巡回在天庭上,搏击在风雨里头,被其雄性的魄力所吸引,才在心里孕育萌芽一个飞翔的梦罢?
    一棵树,原本只有固守足下的土地,不论贫瘠肥沃,扎根纵深,才有可能蓬蓬勃勃、郁郁葱葱,生命活力如注如流。那么,它地面上的树干是什么样子,树叶又是什么样子呢?我想,树干挺拔、枝叶婆娑,才会有如此天成的山鹰形象罢?
    我开始想象对它进行雕琢和着色,想象怎样凸现它的形象和主题。我很快找来了锯、刨、凿,把一只“山鹰”从树蔸上剔脱下来,又用砂布细细摩挲一遍,然后按造型涂上色彩。尖嘴灰白,眼睛黑亮,羽毛丰满而亮丽。
    顺着五月温和阳光的导引,它翩然走向我素洁的书桌,与一盆郁郁青青的兰草相依相伴。我细瞅着它,心里乐滋滋,仿佛分娩的母亲惬意地看着襁褓中的婴儿。
    这是不死的山鹰了。是我,使它免于化灰化烟的命运,与柴火的枝枝桠桠、根根须须泾渭分明,并且拥有了一个灵性的名字:山鹰。是我,使无血肉者有了血肉,无生命者有了生命。尽管它天然就具备了山鹰的雏形,但是谁也无法否认,是我,发现了它;是我,雕琢了它;是我,复活了它。
    我很快慰地把这种心境向远方的朋友诉说。作为省美协会员、画作多次获奖的朋友,也抑制不住兴奋,很快驱车千里来到我身边。见面后什么也来不及寒暄,他便闯入了山鹰宁静的世界。他睿智尖锐的目光在它身上来回穿梭,仔细地抚摸它的雕痕,不时发问,这里截去多少,那里原先是什么姿态。良久良久,他缓缓地面向我,轻轻地摇着头:“可惜啊,可惜啊……”
    我的心一下子抽紧如疲于奔命的螺陀。
    “它本来可以塑造成一件绝美的艺术精品,然而现在,它充其量只是一件三流作品……”
    我知道朋友的率真,我也相信他的艺术素养和眼光。
    “这是一只雄性的山鹰吗?它会高高地翱翔在天庭之上吗?它能在千米之上敏锐地发现地面上的猎物吗?它能伸展翅膀搏击风雨吗?不能啊,不能啊……”
    一瞬间,我从天堂坠落人间。我能使它免于湮灭,却无法使之超拔平庸。这是我作为创造者的悲哀!它幸免于化灰化烟,却无缘走进永恒的艺术化境。这是它作为灵物的悲哀!
    我恳请朋友带走它,重新赋予它生命。然而朋友惋惜地摇摇头,木已成舟无法更改,真正的生命塑造只有一次,仅有一次啊!
    我带着深深的遗憾,仍然把它与兰草相伴。从此心中多了一份生命塑造的敬畏和尊重。
          (发表于《湖南日报》2016年9月9日)

                           

                 生命的琴声 


    斗换星移,寒来暑往,记忆里一位盲人的形象怎么也拂不走。
    他是一个瞎眼的琴师。
    瘦高个儿,单薄身材,六七十的年纪,头发纵横,枯黄稀疏。坐矮小的方凳,膝盖上一把乌黑发亮的二胡。背景是古城唯一幸存的青灰色砖墙,爬满苔藓。琴师,就仿佛成了古城的另一个标志。
    在闹哄哄的太阳底下,琴师脑门上尽是沁亮的汗珠,枯发揉成一团,眼睛漠然望着前方,两手灵巧地把优美凄怆的琴音拉出来,铺出来,豆荚般跳出来,如怨如慕,如泣如诉,在这古城大街小巷拥挤着,飘荡着。他就完全浸浴在自己肆意制造的意境氛围里,忘却了生之不幸。下雨天也来,用竹棍支好伞,张开,他就在伞亭下,拉咿咿呀呀的琴声,雨声唱和着,烘染着,格外热烈或者凄寂。他从不唱,只用一只脚轻轻地打着节拍,仿佛一首首歌就是从那里起源的。身前一个木盒子,上方留一条缝。暮色四合时,他一手提琴抱凳,一手用竹棍敲打着探路,一步一步走向山那边,木盒子就牵在竹棍头上。第二天又风雨不误地赶来,生怕误了人家什么似的。他似乎不知道累,整天拉着琴,与街对面不远的现代组合音响相抗衡。
    走到哪,都被他的琴声撞着,忍不住四下里围了来看来听,默默地不敢作声。随着琴韵的起承转合,你的手不由得伸向腰间,一看到那个洁净的木盒子,你静静地把分币、角币甚至块币,轻轻放进去,仿佛买电影票那般,心中怎么也高尚不起来,优越、同情的心绪早已被琴声赶走了,似乎眼前这个人不是瞎子,不是通常意义上的残疾人,而是当今世界上最优秀的演员,他在得到劳动报酬,理所当然。他不“看”你任何一眼,更不会对你说声谢谢,他的眼睛望着前方,陶醉而悠然。
    我曾问过人们,他瞎多少年了,又弹琴多少年了。人们茫然,但又恍然大悟似的,仿佛从记事起就知道了这个琴师。他一直在这古城墙根拉着二胡。
    多少年,多少年了,在大多数残疾人面前,我都是以帮助的优越身份出现,甚至当人以看八字测凶吉来表示感谢时,我都毅然拒绝了,而在心底里多少会表示出被骗的感觉来。但对他,我从无怨言。他用琴声唤醒了自己的生命,也用琴声平衡了他与芸芸众生的生命内容。我还有哪点优越感呢?在茫茫人世里,我的所作所为也不过如此啊!
离开古城已经十个年头了,听说那古老的城墙已经整修过了,那琴师还在吗?但我总相信,他还在,还在,因为倔强的生命力永远在,向世界诉说的琴声永远在。
 
             

           (发表于《湖南工人报》2017年11月24日)



        向志柱学术新著《<稗家粹编>与中国古代小说研究》


                

一、内容简介

    海内孤本《稗家粹编》是晚明著名出版家胡文焕选编、于万历甲午(1594)序刻的小说选集,但国内外小说书目、文学史教材以及研究论文、著作等都没有提及。
  《稗家粹编》具有明确的出版时间,收录有许多珍稀小说,并且包含许多重要的富有学术探讨意义的异文,与文言小说的编选、通俗类书的编辑、话本小说和诗文小说改编、汇编型小说的创作和传播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该书强调问题意识和文本细读,小处着笔,大处着眼,是对《稗家粹编》的文献价值、学术价值进行深入研究的第一部专著,具有填补空白的学术意义;在古代小说的版本、本事、成书等基础性研究方面,具有重要的突破性意义。

二、目 录

第一章  作为新资料的《稗家粹编》及其研究价值
第一节  作为海内孤本的《稗家粹编》及其编辑
第二节  作为小说选本的《稗家粹编》及其价值
第三节  展开《稗家粹编》研究的逻辑和路径
第二章  《稗家粹编》篇目来源考
第一节  原始出处明确者七十九篇
第二节  原始出处未明但见于他书者四十三篇
第三节  见于他书但版本差异较大者六篇
第四节  未见于他书者十八篇
第三章  《稗家粹编》与《玄怪录》研究
第一节  《稗家粹编》是《玄怪录》的重要选本
第二节  《稗家粹编》与《玄怪录》的重要异文
第三节  《稗家粹编•萧志忠》中严含质咏诗异文
第四章  《稗家粹编》与《剪灯新话》研究
第一节  《稗家粹编》与《剪灯新话》的版本及成书
第二节  《稗家粹编•秋香亭记》与瞿佑的自传心态
第三节  《稗家粹编•成令言遇织女星记》与“岌乱姑苏”辨
第五章  《稗家粹编》与《鸳渚志余雪窗谈异》研究
第一节  《鸳渚志余雪窗谈异》的收录问题
第二节  《稗家粹编》与《鸳渚志余雪窗谈异》的重要异文
第三节  《鸳渚志余雪窗谈异》的作者问题
第六章  《稗家粹编》与《六十家小说》等话本集研究
第一节  《稗家粹编》与《六十家小说》的认定
第二节  《稗家粹编•孔淑芳记》与《孔淑芳双鱼扇坠传》及《幽怪传疑》的关系
第七章  《稗家粹编》与《古今清谈万选》等诗文小说研究
第一节  《稗家粹编》与《古今清谈万选》等诗文小说关系考
第二节  《稗家粹编》与“荔枝梦”考辨
第八章  《稗家粹编》与《百家公案》等改编型小说研究
第一节  《稗家粹编》与《百家公案》的本事来源
第二节  《稗家粹编》与《百家公案》的成书方式
第九章  《稗家粹编》与《太平广记》等小说选本研究
第一节  《稗家粹编》选文独立于《太平广记》
第二节  《稗家粹编》与“艳异编”系列的关系
第三节  《稗家粹编》与《逸史搜奇》《一见赏心编》等的关系
第四节  《稗家粹编》与《虞初志》的关系
第五节  《稗家粹编》与小说选本的重要异文
第六节  《稗家粹编》与《裴珙》的版本及类型
第十章  《稗家粹编》与《宝文堂书目》等书目著录研究
第一节  《稗家粹编》与《宝文堂书目》的著录
第二节  《稗家粹编•杜丽娘记》与《牡丹亭》蓝本研究
第十一章  《稗家粹编》与《国色天香》等通俗类书研究
第一节  《稗家粹编》与《国色天香》等通俗类书的编选
第二节  《稗家粹编》与《国色天香》等通俗类书的生成
结 论
参考文献
《稗家粹编》目录
附 录
“玉林春供状”与玉堂春故事的关系
《相思长恨歌》与王娇鸾故事的关系
《韩蕲王太清梦》的历史虚无化批判
《稗家粹编》与我的因缘际会
 

                   代后记
           
——《稗家粹编》与我的因缘际会

一、上天对我的学术“眷顾”

    1997年,我进入湘潭大学攻读硕士学位,兴趣在古代小说领域。在导师王澧华先生的指导下,以“三言”的叙事模式研究为选题顺利通过答辩。
    2004年进入北京师范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后,我一直想在话本小说和叙事学领域继续拓展,导师郭英德先生亦同意以《话本小说的文化生态与生成方式》作为博士论文选题。
    因为话本资料的特点,在“涸泽而渔”的查找过程中,我对类书特有感情。先后购买了书目文献出版社(今国家图书馆出版社)影印出版的《北京图书馆古籍珍本丛刊》中的《类说》和《顾氏文房小说》,对有“粹编”之名的《胡氏粹编》产生深厚兴趣。不想,天上就掉下来一个“馅饼”!


                         

 

《稗家粹编》
    海内孤本《胡氏粹编》含《稗家粹编》《游览粹编》《寸札粹编》《寓文粹编》《谐史粹编》五种,收录小说、诗词、诙谐文、书信等诸体1100多篇(首),其中多珍稀文献,但学界对此几乎没有研究。
    特别是《稗家粹编》具有明确的出版时间,收录小说146篇,其中20多篇属于珍稀,有许多重要的富有学术探讨意义的异文,与文言小说的编选、通俗类书的编辑、话本小说和诗文小说改编、汇编型小说的创作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对古代小说的版本研究、本事研究、成书研究等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但《稗家粹编》除了被《赵定宇书目》著录外,几百年来,一直未见其他书目著录和文献提及。著名藏书家和文学研究专家郑振铎获得《胡氏粹编五种》(含《稗家粹编》)后,曾撰文对其中的《游览粹编》的价值进行了充分肯定,但没有指出《稗家粹编》的小说性质,也没有继续研究。
    后来郑氏将其捐献国家图书馆,国家图书馆出版社将其纳入馆藏古籍珍本丛刊于1988年影印出版,但也没有引起小说研究者的任何关注。而该书收录《杜丽娘记》《孔淑芳记》,与《宝文堂书目》著录一致。当时“发现”的欣喜之情可以想见。今生在新资料上唯此一个发现,足矣!
    为此,我更改博士论文选题计划,以《胡氏粹编》研究作为选题,于2007年顺利通过答辩,并得到答辩委员会的高度评价。期间,我使用该资料撰写和发表了一系列论文,并首次在《文学遗产》撰文介绍了《稗家粹编》的研究价值。
    2009年,我转向单位的行政管理岗位,闲余整理完成了《稗家粹编》的点校,被中华书局纳入《古体小说丛刊》出版,并被列入《2011—2020国家古籍整理出版规划》。点校期间,我遍查资料,甘苦自知。点校本出版之后,我一直有对该书进行专题研究的计划。
    2011年,我以“新资料《稗家粹编》与中国古代小说研究”为题,独立申报国家社科基金年度项目,成功立项。2015年顺利结项,结项成果被“国家社科基金专刊”采用。

二、治学路径的转向

    由于青少年时代有过文学梦,进入研究生学习后,我一直喜爱蒋和森《红楼梦论稿》、王昆仑《红楼梦人物》、李泽厚《美的历程》等把理性分析和美学鉴赏融为一体的治学思路,所以对《长生殿》《桃花扇》《红楼梦》等进行解读时也往往包含诗性,所撰论文不乏比喻句和排比句;我也喜欢运用新方法如叙事学理论,对“三言”进行了探讨。 
   但发现新资料《稗家粹编》后,我开始崇尚问题意识和资料意识的有机结合,逐渐从宏观的理论型研究转向文献资料的基础性研究。论文写作具有浓厚的文献考辨色彩,注重资料挖掘,有理有据,不作无根空谈;注重规范,尊重前人成果并有所超越,力求凸显学术发展链条中的地位。
    采用新资料,我对学界定论的《牡丹亭》蓝本问题进行置疑和提出新见,引发了《牡丹亭》蓝本问题的讨论热潮;对学界定论的玉堂春故事的本事提出质疑,开辟了玉堂春故事本事考的新路;质疑《鸳渚志余雪窗谈异》作者是周绍濂的学界定论,在中华书局《书品》杂志掀起了热烈争论;首次提出《剪灯新话》早期刊本与晚年定本的概念,后来得到黄正位刊本的验证;考实《游翰稗编》的作者梁溪无名生是无锡谈修,成果被国家图书馆古籍编目采用;提出《宝文堂书目》著录的不全是“书”目、“两种《秋香亭记》,不同自传心态”等新命题。这些,都体现了我的创新学术、敬畏学术的个性。

三、小说研究的阶段性总结

    记得郭师英德先生说过:一个学者,要让学界知道你在做什么。由于工作关系和学术兴趣,我有学术评价、编辑理论、小说研究、古典戏曲、文献学等不同成果。由于工作单位是社科院,很少参加学术会议,很多人不知道我的研究重点。因此,趁这次出版的机会,我将自己的小说研究成果予以集中修订,也算是向学界做一个阶段性的学术总结。

    本书定位为古代小说研究专著,对《稗家粹编》所涉及到的小说世界展开系统、全面的研究,以深入挖掘《稗家粹编》的文献价值、研究价值。
    本书不仅首次系统研究《稗家粹编》,具有填补空白的学术意义,而且辐射出古代小说研究尤其是明代小说史发展的一个状貌,希望对古代小说的本事及其变迁研究、版本研究、提供新资料引发新问题等方面都具有突破意义,以期深化和推进中国古代小说研究。
    本书以求是出新为原则,以细密的文献研究作为文学研究与文学史研究的坚实基础,提出的一系列论点,无不基于细致校读《稗家粹编》以及与之相关的文本,力图做到言之有据、论之有理。囿于写作时间且兼顾《粹编》五种的整体研究,博士论文无法做到总体上全面、深入。涉及到《稗家粹编》部分,不到8万字,今扩充到20多万字。 

    本书不仅补充了新材料,而且结合当前最新学术成果,进行重新整理和加工。并加强了引文核对,多引用刻本和第一手资料,力求论证更加稳妥,引文更加规范,结论更加可靠。本书最早的成果发表于2006年,距今已有11年多。由于新资料的出现,迫切需要修订完善,涉及到《剪灯新话》《牡丹亭》的章节成为本次修订完善重点,但基本结论没有改变。
    本书附录三篇。其中两篇分别考证明代玉堂春故事、王娇鸾故事,都与胡文焕编《游览粹编》有关,都具有新资料的性质。另外《韩蕲王太清梦》一篇,提供了关于岳飞的新资料,在历史虚无主义研究方面提供了重要资料,也予以附录。
    至于笔者的《论<红楼梦>“十二金钗”的入选与序次》《表演性:话本小说研究的深化》《“巧合”和“果报”模式在话本中的结构意义》等小说研究论文,见证了我的学术成长之旅,但非基础性研究,与本书风格不合,不予收录。当然,本书也体现了我当前的研究特点和水准。

四、对学术帮助者的感谢

    本书许多章节曾蒙《文艺研究》《文学遗产》《文献》《中国典籍与文化》《中国古代小说研究》《书品》《明清小说研究》《古典文学知识》《社会科学辑刊》《社会科学研究》《南京师大学报》《光明日报》《中国社会科学报》等垂青刊布,并被《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和复印报刊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等转摘。
    因为《稗家粹编》的研究与出版,我与古体小说研究大家程毅中先生有了一段学术因缘。我在中华书局《书品》撰写发表了关于程先生点校本《玄怪录》的读书札记,先生回函与我商榷;我复印《稗家粹编》和打印部分点校稿与先生,得到热情回复并推荐;先生先后惠赠大著《清平山堂话本校注》和《古体小说论要》,而且在《古体小说论要》中提及这段往事:“《稗家粹编》一书是向志柱先生首先发现并介绍给读者的。我在向先生的提示下,查阅了原书,觉得的确很值得一提。”特别感动的是,先生在耄耋之年欣然濡毫题签,令拙著增辉良多!
    从未谋面的乔光辉教授,慷慨提供《剪灯新话》黄正位刊本的电子版,让我的修订完善工作得以顺利完成。
    感谢中华书局的程毅中先生和俞国林先生,让《稗家粹编》的点校整理出版变为了现实;感谢商务印书馆副总经理王齐女士的帮助以及责编宋健先生的精心编校,让我有机会把《稗家粹编》的相关研究成果集中推出。
囿于学识与闻见,疏漏难免,欢迎批评指正!
                                            向志柱
                                     2017年12月5—9日于长沙
                                     2018年4月19日改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