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全部文章> 校友美文

蓼园芬芳
 作者:刘蓉宝 更新时间:2023-2-18 阅读:7299次 字体:缩小 放大

   刘蓉宝, 侗族,绥宁二中校友,大学毕业后回母校任教。现任湖南省社会主义学院科研处长。湖南省作家协会会员,湖南省散文学会会员。


   卫红在班级群里 @ 我:杜鹃花开了,好想摘一朵再给老师戴上。
   我笑了。绥宁二中校园后面的马鞍山和山上盛开的杜鹃花浮现在我的脑海里。
   春暖花开的时候,利用课余时间,我和学生们爬马鞍山。
   一簇簇丰美的花朵, 在疏疏朗朗的枝头, 开出灿烂的气息。软香的花瓣, 透着阳光, 薄薄亮亮,柔细温婉。叶苞正微吐嫩芽,浅绿呼之欲出。学生们在山坡上奔跑嬉笑。花草鸟木都鲜活明丽。
   几个女生将杜鹃花插满我一头,笑成一堆。
   戴着满头的杜鹃花回家,喜悦充盈我心。
   几十年过去,卫红在杜鹃花开满枝头时想起当年师生嬉笑的情景,也让我回忆起过去美好的岁月。

   大学毕业,我回到读高中的母校任教。
   那时的我,内向、害羞、敏感而又热情,是一个追求完美的理想主义者。
   开学了。我带初一 72 班语文,兼班主任。
   我认真地写教案,为教好每一堂课花心思,希望自己教出新意。看到好文章就忍不住拿到班上去分享,甚至自己写出的文字也读给学生们听,希望他们喜爱阅读和写作。 仔细地批改大作文、小作文,仔细地读着学 生们的思想感情,仔细地写着评语,希望自 己能与学生们心意相通。
   那群十二三岁的孩子,整体来说,都与我十分亲密。他们带给我的职业快乐和生命体验,远远超过他们的想象。

   五年前的春天, 忠波、设平、赛群、华新、 唐懿几人找我,说轶荣要以 72 班的名义给学校捐赠一块文化石,请我这个当年的语文老师兼班主任题字。
   题字这种活儿平生未干过。学生们一次又一次恳请:“班级活动,表达初 72 班全体同学对母校和老师教育培养的感谢之情,语文老师和班主任题字最适合不过。”面对学生三番五次的约请,再推辞就有点矫情。于是,回想起和初 72 班同学在那个叫蓼园的地方三年朝夕相处的日子,思量再三,拟了两句话给他们:梦想发芽,蓼园芬芳。求真尚善,崇美笃行。字出自我手,无体无根,却寄寓着我对过去岁月的怀念和对学生们美好未来的希望。

   班级群里,学生们回味着自己在初 72 班度过的青葱岁月,不少人谈到了对我的最初印象,读来幸福感油然而生。 
  

   唐懿写道:

   我出生在一个小山村,三兄弟,我是老大。在我的童年记忆中,带弟弟、烧火煮饭贯穿始终。我对外面的世界无比憧憬,所以我喜 欢阅读。那时我对异性没有什么认识,懵懂 混沌。我只想,要是有个姐姐就好了,可以 帮我分担家务活儿,可以呵护我。
   刘老师大学一毕业就担任我们的班主任, 白皙的皮肤,戴着一副近视眼镜,总是带着 一份羞涩和腼腆。我们班的男生都有一种想 要保护她的冲动。
   刘老师教语文,她银铃般的话语声就像潺潺流淌的小溪,轻轻地渗入我的心田;她 对我偶尔的责备,也是温文尔雅的。她就是我想要的姐姐。


   这个唐懿,当时又矮又小,安静,话不多,坐在教室的最前排。秋冬天气喜欢戴顶黄军帽,走路低着头,急匆匆的。上课时皱着眉头听讲,鼻涕流出来了都不自知。写作文时常流露出丰富的情感。
   后来我调到长沙。那个教师节,几个学生来看我,其中就有唐懿。时间真是神奇,几年间就让一个懵懂的男孩变得高大帅气,我都不敢相认了。唐懿当时正在湖南师范大学数学系读书,然后留在长沙,如今在同城的一所高校任教。
   唐懿真好像把我当成了他的姐姐。时时处处,我都能感受到他关心我、呵护我的侠义之心。


   生南写道:

   我是休了一年学再读初一的。开学那天,教务处的老师带我去报到,让我挑个班。71班的班主任是个男的,72 班的班主任是个穿白裙子的年轻女老师,漂亮自不必多言,关 键是她满面笑容, 戴着眼镜,说话温柔慈善,这在我那朦胧的少年情怀上荡起了圈圈涟漪。 我毫不犹豫选择了 72 班。在 72 班三年,刘老师不仅教给我知识,而且在生活上给予了我无微不至的关爱,在思想上亦给我启迪。 现在我也已为人师,时刻以刘老师为榜样,对学生严格要求,关爱他们,教他们做人, 助他们成才……

   记得生南家就在学校附近的蓼水河边,父亲早逝,家庭困难,因此走读通学,课余时间还要帮家里干点农活儿。农村孩子懂事勤奋,生南成绩一直不错,顺利升高中,入大学,后来也成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工作出色,家庭幸福,令人欣慰。
   捐赠文化石那天,我在外地,心里惦念着学生们,便给丽红发了条微信,让她转达我的致意:

   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
   我在彩云之南和你们握手拥抱,遥祝大家相聚愉快,把酒言欢,共话同窗情谊地久天长!
   回想 33 年前,我二十出头,正值青春年华,初入职场,有缘和你们相识相守。三年 时光,朝夕相处,晨起晚寐,我见证你们身心健康地拔节长个,守护你们如弟妹;课堂内外,黑板粉笔教科书,食堂操场马鞍山,我们探索磨合,同欢笑共困惑,三年师生成朋友。
   今天,初 72 班同学毕业已经 30 载。30年时光,半个甲子,经历了人生多少沧桑。 组委会的同学有心组织这次活动,搭建师生同学见面相聚的平台,劳心劳力费周折,我从心底里感动。组委会的同学辛苦了!抱歉的是,我此时正远在云南,陪年近八十的老父亲出来散心,未能回来和同学们见面相聚,真是非常遗憾。大部分同学 30 年来未曾谋面,几回梦里在二中,有你们的身影在萦绕。因为你们像我的弟弟妹妹,你们就是我的弟弟妹妹!
   绥宁二中是同学们梦想发芽的地方。大家从这里起程远航,走向四面八方,现在都已成长为各行业各领域独当一面的精英和骨干,我为你们骄傲和自豪!同时也希望大家秉承求真尚善、崇美笃行的传统,精心编织每一个充满阳光的日子,走出更加光辉灿烂的人生!
我想你们,我爱你们,我 72 班所有亲爱的同学们!


   丽红回信:

   刘老师,我已将您的心声转达。感动了自己,感动了所有同学。好多好多同学都流下了眼泪……

   丽红现在也是一位优秀的中学语文老师,一所中学的负责人。几十年来,风风火火、热情奔放的个性不曾因为世事变迁而有所改变。早些年她一直和我保持着通信联系,在一封封书信来往中述说工作生活的感想,像关心姐姐一样关注着我。好几次从外地专程来长沙探望,带给我远远超出师生情谊的温暖。
   丽萍给我发来微信:

   老师,听着丽红转达您的话语,感觉您就在我们身边,那么真切,那么亲切,眼泪湿了我的眼眶,也湿了同学们的眼眶。老师,您是我们的好老师,您就是我们的亲姐姐……

   丽萍当年是班上年龄最大的女生。家庭非常困难,好不容易才争取到来二中读书的机会,学习异常刻苦,成绩很好,能歌善舞,各方面表现都很突出。她的目标很明确,毕业考中专出去,一心想通过求学改变自己的命运。我了解她,理解她,极力想助她实现心愿。可当时考中专有诸多条件,我去找校长,找一个个校领导介绍丽萍的情况,请求学校能通融给她报名参加考试的机会,可惜我人微言轻,缺乏力量和影响,最终丽萍还是从考中专的名单中刷了下来。这是我感到很遗憾的一件事,一直耿耿于怀,觉得对不住丽萍。好在丽萍没有被挫折击败。她当民办老师,自学,进修,一步一个脚印地坚持,终于通过考试转正成为正式小学教师。我真心为她高兴。

   三十多年过去,那群十二三岁的少年,如今已是四十多岁的中年。岁月匆匆,各自忙着各自的生活。自从有了班级群,我对学生们的状况有了更多的了解。五十多个学生中,教书育人当园丁的有十来个,政府机关做公务员的有几个,医院的白衣天使有几个,有人当上了银行行长,有人做企业风生水起,有人在社会的最底层艰难却仍努力地生活着。
   先平是一个山村里的孩子,憨厚朴实得像家乡的泥土,初中毕业就回乡了。前两年加了我的微信,逢年过节总会收到他诚挚的问候。通过朋友圈,我了解到他在家乡的土地上辛勤地耕耘,经营着他家传的米酒,有时外出打些零工,靠自己的劳动养育着孩子,生活虽然艰难,却也过得有声有色。当看到他说“人已渐老,激情不改当初”时,我会开心地为他点赞叫好;当看到他情绪低落,感叹“真累,好想休息一天”时,我的心就会为之难过,我就会忍不住留言鼓励他几句。

   在那个叫蓼园的地方,我度过了两年的高中生活和九年的教师生涯。
   在自己曾经端坐听讲的教室,我拿着教案给学生们讲着课。
   窗外,梧桐树开着朴素明丽的花朵,闪着熟悉又优美的光。槐花、橘花相继开放,花瓣在暖风中飘舞,花香在校园里荡漾。偶尔会有一丝的仿佛,把讲台下的少男少女幻化成满园的细草繁花。
   这些年过去,校园里的细草繁花,一直在我的记忆深处,散发着一种单纯而美好的清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