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某书记: 你好!我是某某的舅舅,今天我写此信,目的只有一个,就是劝和。你们之间的是非,我在此不去评说,我只想说的是村邻之间以和为贵。 据说,你知书达理,与人为善,团结邻里,因此,你成了村民的主心骨,上级的好助手,新农村建设的领路人。所以我相信,你一定会接受我的“村邻之间以和为贵”的观点。 村邻之间,朝夕相处,就像碗柜里的碗一样,总会发生磕磕碰碰,骂人打架的事,是常有的。但邻里之间,有了矛盾纠纷之后,只能互相宽容、原谅,因为抬头不见低头见;因为退一步海阔天空;因为冤家宜解不宜结;因为得饶人处且饶人;因为多个朋友多条路,多个仇人多堵墙。 你们都是邻里关系,平日里都能和平相处,应该有兄弟般的情谊,不要因为一件事而伤了长期建立的感情。有句话,远亲不如近邻。日后大家还要互相帮助,互相关照。俗话说,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但人与人之间,能互帮互助,前提是能和睦相处。你是有知识有文化之人,懂得中国“和”文化的重要性。家和万事兴,民和村里宁。有了矛盾,握手言和,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才能化干戈为玉帛。 当然,要言“和”,就得有退让,有宽容,有胸怀,有气度。我国历史上不乏“和”的例子,不乏退让的故事。 清朝康熙年间,安徽桐城张家,权势显赫,其子张英在朝廷当文华殿大学士、礼部尚书。其桐城老宅与吴家为邻,两家府邸之间有个空地,供双方来往交通使用。后来邻居吴家建房,要占用这个通道,张家不同意,双方将官司打到县衙门。在这期间,张家人写信给张英,要求出面干涉此事。张英收到信件后,认为邻里应该宽容和退让,于是在给家里的回信中写了四句话: 千里来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 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家人阅罢,明白其中意思,主动让出三尺空地。吴家见状,深受感动,也主动让出三尺房基地,这样就形成了一个六尺的巷子。从此,两家礼让之举和张家不仗势压人的做法传为美谈。 由此可见,邻里之间,有了矛盾,只有宽容和退让,才能解决问题,重新回到和睦相处的轨道上来。 事情到了这个地步,是该收场了,千万不可法庭相见。俗话说,做一线留一线,留到日后好相见。如果对簿公堂,对双方都不好啊。先不论输赢,打官司对双方来说,不仅耗时间,费精力,损钱财,而且伤感情,结仇恨,世代为敌,后患无穷。再说,即使赢了官司,也是杀敌一千自损八百。 我想,在你们村里,也许劝和者有之,看热闹者有之,幸灾乐祸者有之,为恐天下不乱者也有之,因此,这个时候,特别需要当事人头脑清醒,把控好事态,见好就收。 有种品德叫宽容,有种智慧叫退让,有种境界叫和睦。我作为长者劝后生:以德感人,以智处事,以和为贵。 我想,你是个聪明人,又是一村之书记,应该站得高,看得远,知进退,懂利弊,明得失。现在解铃还需系铃人,相信你会把这件事妥善处理好,让他们父子平安归来。 若能如此,善莫大焉!
祝安康
一位长者
某年某月某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