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全部文章
>
德育管理
74岁老教授“检讨书”何以引发共鸣?
作者:扬帆远行 更新时间: 阅读:16848次
字体:
缩小
放大
因为看错了课表没有来给学生上课,山东师范大学74岁老教授王万森,写了检讨书在学生面前郑重做深刻检讨。不仅如此,还要要把检讨书张贴出来,停掉自己本学期的退休补贴。老教授严谨的治教治学态度,一时间不仅感动了学生,而且感动了亿万网友。
一个偶然的教学事故,折射出一位老教授的人格风范,这对于当下一些饱受学术造假、跨下辱教学、导师吃研究生实习费、生源之战、教学假评估、学风浮夸、教授和博士生导师综合素养下滑等等诸多诟病的大学而言,不仅给浮躁的校园带来一缕清风正气,而且引发社会公众对大学治教治学的共鸣。
共鸣一,治教无小事
。老教授已经退休,被返聘回校任教,无论是记忆力还是视力,相较于年轻教师而言,都不可能同热日语,不可避免地看错课表,这也在情理之中,谁都能给予理解。然而,对于从教五十年的老教授,对待此事却丝毫没有给自己吃宽心丸,自感“羞愧难当,无可弥补”。从中反映出老教授秉持治教无小事,把做事和做学问看得一样重要,不能原谅自己过错的人格魅力所在。
共鸣二,纪律无特殊
。老教授为教育奉献了一辈子,本该是享受天伦之乐了,74岁高龄,仍然耕耘在教育战线上,而且严于律己,丝毫不懈怠。在老教授看来,教师“就应当按时上课,倾注心血把每堂课上好”。老教授倘若没有几十年如一日恪守“把上课作为铁的纪律,雷打不动自己的要求”,恐怕就没有来自学生们“教授向学生自我检讨,从来没有遇见过”这种对老教授久违了的感叹和崇敬。
共鸣三,底线无偶然
。得知自己“旷课”后,老教授深为自己逾越了责任感这个“底线”而一度落泪。在老教授的信条上,看错课表不是偶然,而是在细节上酿成大错,纠其根本还是自己的教学态度有问题。所以,他才认为“底线很重要,作为老师责任感就是底线”。如果没有这种“底线”意识的操守,老教授就不会在已过古稀还把责任看得如此之重,并且以言传身教传导责任。
共鸣四,家风无迁就
。家风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现代传承,一个人的人格形成与家庭环境密切相关。“错了就是错了嘛,就应该认错接受惩罚!”老教授的老伴儿坦诚相见。“我们家的家风就是这个样子,要承认错误,剖析自己”,老教授更是直言不讳。俗话说,“家风是船,学风是帆”,恰恰是有了良好家风这艘船的承载,才助推了严谨学风这个帆的扬起。才有了老教授“从检查自己的不足开始,认真的做学问,认真的教学”的始终如一。
共鸣五,治学无捷径
。在学生的眼中,老教授以前上课从不迟到,讲课是伴以板书,往往能把晦涩难懂的文学知识深入浅出的讲授给大家。“我现在在写论文,想重新整理一下思路,好好做学问”;“哪怕是在多数人看来的小事情,都不能因为费力不讨好而不去做”。对老教授的治学品格,我们都难掩崇敬之情,令吾辈对他仰望。而老教授之所以能如此坚持,是源于他严谨的治学精神,而这种治学精神,既是教授学生学问之道,更重要的是教授人生之道,则更值得当下大学教育工作者们深刻反思、学习和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