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堂出色的地理课,除了恰当的方法,投入的感情,直观的教具等外,还应有高超的语言艺术。高超的语言艺术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过程中学到知识,高超的语言艺术可以可以使学生受到陶冶。那么什么是地理教学的语言艺术呢?如何提高地理教学中的语言艺术?这些问题,是许多地理教师和研究人员经常研究和探讨的,在此,谈谈我个人的看法。 一、何为地理教学的语言艺术 地理教学语言,是地理教师从事地理教学时的专业语言。地理教学语言艺术,是地理教师凭借地理课本,传授地理知识、培养地理技能、技巧,进行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教育、树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的一项专门艺术手段。它融知识性、思想性和趣味性为一体。它包括以教师讲授为主的口头语言,以教师板书为主的书面语言和以教师的体态、表情为主的体态语言三种。 二、如何提高地理教学的语言艺术 地理教学语言艺术的提高,没有固有的模式,因为这门艺术不但反应了教师的知识水平,同时反应了教师的个性特征、对教育工作的热爱程度、以及驾驭课堂的能力等,它不是在三天两朝的时间里就会提高,它是一项工程,没有顶峰。现把我在教学中的一些方法介绍如下,与同仁商榷。 (一)口头语言的语言艺术 口头语言在一堂课中死至关重要,它是教师传授知识的主要途经。口头语言要求简洁、有严密的逻辑性,较强的思想性和趣味性。口头语言在一堂课的过程中包括开头语、讲授语和结束语。开头语是指一堂课的开始或一个知识点的开头语言,也叫引言。学生注意力的集中、兴趣的引发,同引言关系甚大。讲授语是教师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把课本上的知识用口头表达语言表达出来。结束语是一个知识点和一堂课的结束语言,可以起到承上启下和回味无穷的效果。口头语的表达方式有下面几种: 1、设疑法 设疑法就是把总是引入课堂,问题是激发思维的火花,思维永远是由总是开始的。在新课或新知识点的开始前,提出疑问制造悬念,启迪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如在讲授“地球在宇宙中”之前,教师可以这样提出疑问:我们站在地球上,而地球又立在哪里呢?我们看到日月东升西落,这是什么原因?太阳大还是地球大?晚上看天空,有些星星向我们眨眼睛,这是什么星星?太阳离我们多远?天空有多高? 2、激励法 激励法用在新课或新知识点的传授前,可以激发学生的强烈求知欲。如在讲授“影响工业布局的因素”这部份内容时,教师可以这样激励学生:“我们每个人都要走向社会,也许你可能当上厂长,或者经理。那么,你的工厂将建在哪里,建在什么地方效益最好呢?认真学习影响工业布局的因素,这部分内容将来对你会大有好处。” 3、描述法 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教师生动有趣的描述,可以起到身临其境的效果。如在讲述火山爆发是地球内能强烈显示时,可描述美国圣劳伦斯火山爆发的情景:“1980年以来连续多次爆发,公第一次爆发所喷出的火山灰和熔岩物质就有10亿立方米,喷出的磨菇云高达十几千米,火山灰同气体在空气中摩擦,产生了闪电、雷鸣和强烈暴风雨。这座海拔1900米的山峰被削低了200米………” 4、要决法 在知识传授过程中,根据知识的内存联系,把知识的要素、规律、大小顺序等用易记好读的语言编成口诀表达出来,读起来朗朗上口好学易记。如在讲授世界七大洲时,七大洲的面积,由大到小可编成:“亚非北南美,南极欧大洋”的口诀。又如在讲授太阳系中九大行星的名称和距日远近时,可由近到远编成:“水金地;火木土;天海冥”的口诀。 5、故事法 青少年学生最喜欢听故事,听了故事记得比较牢。根据青少年的这一心理特点和课本内容选择适当的故事,能收到较好的效果。如在讲授“星座”这部分内容时,把“牛郎织女”的故事讲给学生听。再如讲“桂林山水”时,讲徐霞客的故事:“……他在西南考查途中两次遇险,三资绝粮,卖掉衣物,甚至为了考查广西柳江的一条支流,爬悬崖失足跌入滚滚江流,陷身灭顶,许久才被水冲出来,他却并不因此耽误预定的行程,仍旧毫不动摇地继续探索自然的奥秘。” 6、情景法 中学地理教学所涉及的内容十分广阔,从祖国的山南海北到世界的各洲各国,以至全球和整个宇宙,包括自然经济领域的各方面的知识。而这些知识是学生没有也不可能亲身经历过的。这就要求教师把这些知识讲得清楚明白通俗易懂,而且直观形象,富于“情景”化,使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之感,从而加深对地理事物和现象的理解记忆。这种“情景”的创设,要求教师语言声情并茂具有感染性。创设这种“情景”可以配合课文内容,朗读有关游记、风物小志和报刊之类的短文,也可以配合课文内容运用诗歌或民谣恰如其分地描绘所要表达的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如在讲授“江淮梅雨”时,可用“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来描述。在讲授地形对气候的影响时,可运用白居易的《大林寺木桃花》一诗来描述: 人间四月芳菲尽 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 不知转入此中来 7、概要法 揭示地理现象或地理规律的地理知识,语句比较长。教师要善于帮助学生浓缩教材,抓纲带目,使之语言精练、有趣味、记得牢。如在讲授中国山脉走向时可概括为:“三黄三撇一弧形”(三横:天山――阴山,秦岭,南岭;三撇: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长白山――武夷山,台湾山脉;一弧形:喜马拉雅山脉)。又如讲授我国锋面雨带推移可归纳为:“三停两跳”(南岭、江淮地区、东北华北为三停;南岭――江淮地区为一跳、江淮地区――东北华北为二跳)。再如讲我国铁路交通时也可概括为:“三黄四纵”。 8、导游法 地理知识在时间上的跨度很大,学生难以记住。教师可以对照地图,根据有关内容,设计旅游路线,从而加深学生的印象。如在讲授北印度洋洋流是季风环流后,可以这样设计:我国古代著名的航海家郑和,在当时轮船没有动力的情况下七次下西洋,从江苏太仓的刘家港出发,经过东海南海,穿过马六甲海峡后横跨北印度洋到达红海非洲东岸。在横跨北印度洋时是冬季还是夏季? 9、延伸法 地学中目前还有很多未解决,或争论的问题。如太阳大气温度逆增温的原因,板块运动的驱动力等,在讲这些问题时不能回避,把这些问题讲完后,向学生提出希望性的语言,可激发学生奋发图强,产生解决这些问题的决心,如:“也许这个问题,若干年后被我们在坐的某个同学所解决,到那时在地学界将产生一种新的某某理论”。 (二)书面语言艺术 书面语言,是指以文字、符号、图表等组成的语言,它是无声的。这里所指的书面语言仅指教师课堂的板书语言,它是教师每一堂课传授知识的主要内容,用书面语言的形式板书在黑板上。书面语言要求精练、条理清楚、反映事物的固有属性,内存联系及有时空特征。板书方式主要有如下几种: 1、 纲目式 纲目式,一般适用于讲解单一的地理事物。它是将每一节课的内容,按一定的顺序列成若干简明扼要的纲目或要点,以便能更清楚地反映某一地理事物属性,从而突出讲解内容。如高中地理(人教版)第一单元宇宙中的地球的第一课的内容可板书如下: 第一单元:宇宙中的地球 1.1、人们认识的宇宙 一、人类目前观测到的宇宙 1、 人们认识宇宙的历程 2、 宇宙的特点 ① 宇宙是物质的:天体:恒星、星云、行星、彗星、星云 ② 宇宙是运动的:天体系统

二、宇宙中的地球 1、 是太阳系中一颗普通行星 2、 是太阳系中一颗特殊的行星:(太阳系中唯一有生命物质的天体) 3、 地球上生命物质存在的条件 ① 外部条件 ② 内部条件 2、表格式 表格式,是将讲授的内容,按地理事物间的内在联系和特点,列成较完整的简明扼要的表格板书在黑板上。如在讲授“地质构造”这部份时对“背斜、向斜”的形态、岩层的新老关系、形成一般的地形,列成如下表格:

3、图解式 某些地理事物的特征及其在地域上的分布,用文字说明比较繁锁,也难以讲清,如果配以柏板图,教师边画边讲,简易明了,学生容易理解和掌握。如讲授锋面雨的移动,可配合下图讲解: 
4、因果信息式 因果信息式用于地理事物间的因果关系,教师在课堂上把地理事物的因与果通过箭头,使它们产生相应的联系。线索明了,简明扼要。如讲授“地球公转的意义”时,可作如下板书:

(三)体态语言 一堂课中,教师的一举一动对学生有潜移默化的影响。教师表情和蔼可亲,学生就愿意接近,教师态度不好,就会引起学生反感,学生对教师每堂课的内容是无法完全记住的,可是最精彩的课堂场面,教师讲课的神情常常是记忆犹新的。 当课堂纪律较差时,教师暂时停下讲课,用严肃的表情注视着吵闹、开小差的地方,可以收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奇妙效果。 当学生回答问题时,教师轻轻点头,即肯定学生答案正确,鼓励学生继续往下答,脸带微笑,可以鼓励学生畅所欲言。 当学生回答问题完后,再找一名学生继续回答问题时,教师可单手手心向下摆动,表示前一位学生“可以坐下”,这样可以减少语言重复,节约时间。在讲授一般叙述时,教师姿态自然而大方、平静而安祥,当讲到重点时,则一反常态,或离开讲桌,或慷慨激昂,这样能以教师情绪感染学生,给学生更加深刻的印象,如果教师讲课象背书一样,毫无表情,不借助体态语言,势必枯燥无味。
此文1998年获县论文评比壹等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