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全部文章> 校友美文

读书是寒门弟子最好的出路之一
 作者:曾方明 更新时间:2014-10-8 阅读:21929次 字体:缩小 放大
    最近科学网在讨论一个十分重要和有意义的话题——寒门子弟的读书之路是否有春天?活生生的调查数据揭示,这些年寒门子弟上重点大学的人数在逐年减少,具体数字请参阅新闻“研究称重点大学农村学生比例持续滑落”[1]。
    一大早起来阅读了田君的博文“偏远农村的寒门子弟读书还是唯一出路”[2-3],很受感动,田君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叙述了自己的求学之路,并对比了自己和同时代年轻人生活的境遇,最后得出让人信服的结论。阅罢,内心感慨,所以我也来凑个热闹,讲述我这些年的一些经历。当然,人的命运的改变有多种途径,可以学门手艺,可以做生意,但是我觉得读书的的确确是落后山区穷孩子改变境遇的一条比较光明的路子。
    我可以称得上是绝对的寒门子弟,父母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地地道道的农民,家境一直不好。但值得庆幸的是,父母很开明,一直鼓励我读书。从小我的家人就苦口婆心地教育我“读书才能最终甩掉锄头把”,奶奶如是说,父母如是说。年幼的我尽管没有那么乖巧,但是他们的这些教诲可能在我的求学之路上起到了催化剂的作用。我小学的班主任是一位民办教师,学校是我们村里2所砖房子中的一所,桌子很陈旧,黑板也凹凸不平,一到阴沉的雨天教室就非常黑暗,而且屋顶还会漏雨。有一年我们学校由于缺少教师,把2年级和3年级的学生合在一个教室,前后各置一个黑板。今天回想起来那时的硬件设施肯定是很简陋的,可是当初竟浑然不觉。小学四年我现在回想起来很愉快,每天快乐地背着书包和伙伴们步行3公里左右的路程去上学,中午有时带饭,有时不带饭。在我的印象中,我没挨过饿,所以我并没有觉得苦。当时就开设两门课,语文和数学,由我们的班主任一并教授,他偶尔也会给我们弹风琴,教我们唱歌,有时还带我们爬距我们学校7km左后我们县里最高的一座大山——宝顶山。现在回想起来,那才叫素质教育,回家没有多少功课可做,也没有任何教辅书。
    小学四年级毕业后,我们想要继续升学就要去乡里的中心小学读书了。我们村是乡里最偏远的,距离为12.5km,由于路途遥远,加之山路崎岖,所以我们村的孩子都住校。中心小学的教学质量还是不错的,教学设施也还行,班里除了几个教师子弟和家里父母是做生意的为数不多的学生之外,绝大部分都是像我一样的寒门子弟。然而,同学们可能是由于年幼,再加之读书确实需要天赋和用功,所以后来能考上县里重点初中的也并不多。这里有一个插曲,就是因为我家里由于没有足够的钱给我交学费,父母千方百计找人借,费尽周折,才凑齐了学费。比较让父母宽慰的是,我当年从不乱花钱,因为深知金钱的来之不易,所以很是节俭。我上学从来不买什么参考辅助书,就靠着听课和教材,所幸运气还不错,后来顺利上了中学。
    初中高中跌撞着过。由于后来学费持续上涨,读高三时,每学期要交800多元,那是2000年。为了凑齐学费,我们全家一周都熬夜很晚,使劲编织竹席,将其出售,换取学费。我在这里感谢我的父母,感谢故乡的竹子。2001年参加高考,我考取了一所大学。在大学里,我是名副其实的贫困生,当时我的一身装束让我的同学和老师见到很是惊讶,但我随后发现,像我这样来自寒门的学生不是少数,所以大家都和睦相处,并不以贫富来区分。由于受学校老师的关照,老师给我安排了勤工俭学的工作,就是中午时分和几个跟我一样的学生一起打扫一层教学楼。寒暑假了,为了节省回家的路费,我和一些同学只好呆在学校,接受学校给我们安排的勤工助学岗位,帮着看管学校行政楼的办公室,负责接一些电话。现在回想起来,真的很感谢学校给予我们这些寒门学子的亲切关怀。
    后来顺利考取了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由于是公费,加之导师和科研院所给予的补助,尽管每月不会有多的结余,但完全不必要再担心吃了上顿没下顿,为自己的生计发愁。现在我毕业参加工作了,尽管起步维艰,但对于未来充满信心和希望。如果我回过头来再看看自己走过的路,是刻苦求学让我的人生有了巨大的变化。设想如果我只上完初中,就走入社会,混迹江湖,我不敢保证我今日在经济上会宽裕。因为跟我同辈的年轻人当中,现在几乎都在中国沿海等工业城市打工,真正发家致富的凤毛麟角。社会是个大染缸,受时代和自身能力的束缚,没有好的视野智慧和一技之长,要想在命运上做出巨大的改善,谈何容易!我今天依然没有获得成功,依然没有好的社会地位,未来所有的一切都需要打拼。在前行的道路上,不管是凝重还是酸涩,我愿勇往直前!深切地呼吁国家和当地政府能重视贫困山区的基础教育,崇尚文化,给教师和寒门学子以更多的实实在在的关怀和帮助,尽量缩小各区域之间的差距!唯独如此,实现中华名族的伟大复兴才指日可待!也祝愿在校和毕业的寒门学子们振作精神,鼓足干劲,用自己的努力和汗水以及才华去收获温暖而又欢快的春天!

作者按:本文是作者于2011年8月10日发表于科学网的一篇博文,未经作者同意被山东技术创新网转载http://www.ctisd.com/content-36345-1.html。现稍作修改,奉献给母校。

参考网络链接:
[1] http://news.sina.com.cn/c/2011-08-06/074722944720.shtml
[2] http://www.ctisd.com/content-36312-1.html
[3] http://www.ctisd.com/content-36313-1.html

作者简介:曾方明,男,博士,中国科学院青海盐湖研究所副研究员。1982年生于湖南绥宁县唐家坊镇松阳村,1998-2001年在绥宁二中高129班和高136班求学,2001-2005在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攻读学士学位,2005-2008年在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攻读硕士学位,2008-2011年在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攻读博士学位。2011年7月进入中国科学院青海盐湖研究所工作。主要从事第四纪地质和地球化学研究,多次深入青藏高原、黄土高原、柴达木盆地从事野外科学考察。先后主持青海省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发表学术论文多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