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全部文章> 校友美文

断笔
 作者:袁日龙 更新时间: 阅读:17828次 字体:缩小 放大

  在我常坐的抽屉里有一支小狼毫笔,但它已经不能再使用了,不仅笔杆上部断了一截,就连损耗剩下那一小截笔锋也严重变了形。毕竟时间已经很久了,久到是我什么时候放在那的也模糊了,但它从为我所有到现在,不觉间竟已有十余年了。

  还是上世纪末的故事,那会儿毛笔基本上不再用于学堂里教学之用,但教我们发蒙的是一位老先生,他颇好研中国古艺,尤擅长武术和书艺,因此,我们对于汉字的学习,使用的正是这种以汉字为载体而表达书写者内心真实情感的特殊工具。当时我们使用的毛笔大多才几毛钱一支,笔杆本身就存在弧度,弹性也并不见好,但优劣这两种性质在当时我们的概念中是不存在的,因为老师并不强调、家长也不熟识这些东西的性质,大家用的便都是一样劣质的笔。按理说笔是不需要选择的,因为后来听说有“善书者用笔,不善书者为笔所用”的说法,但这种说法我们至今都难以逾越,更何况是在曾经的孩童时。

  先生每日教学之后,便又教我们作字之法,他常常先是口授再挥毫示范,可谓尽心矣,但我们对于先生字作只是徒叹其美、不悟所至。因年幼无知,弄墨些许岁月也未涉书门,仅至学得执笔之法,乃先生教学之际总结之语:五指执笔、如青松之劲挺,不动则如山,动则似河奔流。这句话被先生用一种很是遒劲秀美的字体写在了黑板旁,但这些语句我们当时恐怕也未认得几个,其中之意、又岂是能为我等所悟......数年之后、故地重游,昔日的学堂已被荒废、先生也已退休在家,墙角的那些字虽被在风尘之中消逝了容颜,可淡痕之间依稀能见其透着兰亭的韵气和风骨。只可惜如今先生年迈,当年的同学如今又各自为了生活奔波、彼此难聚,否则在此畅叙幽情、倾吐笔墨该是生活中一件多么美好的事啊!

  去年夏间空闲回家,去先生村中访友,在路上正巧碰到了先生,我心情十分欣喜,但正对着先生时我竟一下子又说不出什么话来。先生叫住了我,我连忙向先生问候,他看上去精神很爽朗,声音也很清脆,像是用几十年积累的内功发出的一样;不过,先生的功力倒是为我们所知道的,记得在我们上学那会儿因调皮犯了错,他就罚我们扎马步,但他自己又很奇怪的与我们一起‘受罚’,课间时、他让我们去帮他捶背,却又要求得使劲捶才行......真是让我们觉得他是一个怪人,但当我们对于他也有几分畏惧和埋怨,后来听村里人说他是在练气功,我们又觉得很好笑。

  我与先生搭讪了许久,彼此了解了些近年来的生活,尤其谈到往日在校时的情景甚为开心,先生说退休之后便没有远行,素日里常与村中一些老人喝茶、下棋、聊些人情世故,间或动手种点小菜,可谓至清至静矣。先生还提到他在这几年中将行教数十载的感悟一一写下,那部手稿后来我见过一次,洋洋洒洒好几十万字,只是先生说不准备出版,我觉得实在太可惜了,但他说:“这只是些不成文的碎语而已,如若出行面世,唯恐误人子弟,那则实非吾所愿,再者不想扬名于后世;已至暮年、但得枯守翰心足矣......”先生此话,我知道其实是些谦语,但却如清风拂面、阵阵醒人,是始觉得生活该时时为我所审视。先生突然又了问我近年来还有没有练习过毛笔字,我微微的点一下头算是作答。先生又接着说他过往也问了以前的一些学生,但到现在才发现我坚持了下来、并嘱咐我人要继续坚持下去。我真没想到先生会这样说,其实说起实在惭愧,离开先生之后我也是将笔墨弃置,近年来又在一些机缘巧合之下又重新操笔戏墨。感斯先生之言、总觉人世之事自被安排了一样,审视方今自身书学造诣实在有愧先生教诲,刚才先生之言实在是令我汗颜,按理说、我对于书艺的喜好应该就是那时先生根植于幼年心中的......

  不久之后我再去先生家造访时,先生打开一扇红木柜门,拿出一叠作业本来,我很好奇地翻开看了看,那上面是用毛笔写的一些字词,但几乎看不清楚字本身的风貌,我觉得这实在没什么可观的便合上作业本来,没想到封面上写着我一位同学的名字,而其他作业上都是一个我认识的少年的杰作......我不懂先生为什么会将一些这样的东西保存了下来,而且今天又翻出来给我看,让我思索,让我不解。

  那几日,我常静静的坐在书案前端详着抽屉里的断笔,可我竟想不起它是为何而断的了,正如我看到曾经用它写下的墨迹,现在却不知道在那黑黑的面貌下纸张原来的颜色。原来,我们在人生之路上一心忙着前进,却忽略了我们曾经走过的路,以至于很多时候我们迷了路。

  转眼间,十余年过去了,这支笔永远地留在了历史的尘埃里,而我踏着历史的尘埃,匆匆的走过一段历史又走向另一段历史。我在想,生命中永远都会被一些很小很小的东西或多或少的占据过一些份量,也许他们消亡在这样或那样的生活世故中,但如果有一天当我们在忙碌的前进中蓦然驻足回望时想起、甚至会有点怀念,便至少也就证明了他们这一段生命里存在的印记,即便是人终究会忘掉。

  一支断笔,在抽屉里静静地为我指着前行的方向。

303班 袁日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