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全部文章> 党建工作

以诗心叩问教育的终极命题--《点亮心灯》教育片观后感
 作者:肖飞跃 更新时间:2025-3-4 阅读:374次 字体:缩小 放大

以诗心叩问教育的终极命题

--《点亮心灯》教育片观后感

 

绥宁二中党总支书记、校长  肖飞跃

 

在《身边榜样——点亮心灯》的光影流转间,李柏霖老师手持诗卷的形象,宛如一把锐利的手术刀,精准地剖析出当代教育深层潜藏的精神弊病。身为一名长期坚守于乡村学校的基础教育工作者,我从中所洞察到的,远不止一位乡村教师的无私奉献,更是一个关乎教育本质的深刻哲学议题——当全社会都深陷分数崇拜的泥沼时,那些于田野间轻快跳跃的童谣,那些在星光下悄然绽放的诗句,无疑是对教育异化现象的一种温柔却有力的抗争。

李柏霖老师所创立的“田野诗班”,以诗歌为舟楫,引领着孩子们穿越应试教育的湍急洪流。这不禁让我忆起帕斯捷尔纳克的那句箴言:“人不是活几年几月几天,而是活几个瞬间。”她用实际行动启示我们,真正意义上的教育绝非只是知识的机械灌输之地,而应当成为生命诗意的启迪之所。当城市里的名校在追求清北录取率的赛道上一路疾驰时,这位乡村教师却凭借诗歌,构建起一座抵御教育异化的坚固精神堡垒,促使教育回归到成全人、发展人的本真价值轨道上来。

作为一所农村完全中学的党组织负责人,我对李柏霖老师这份坚守背后所蕴含的政治品格,有着更为深切的体会。在乡村振兴与教育公平的时代背景下,她的教育实践生动诠释了共产党人“以人民为中心”的教育理念。那些从泥土中孕育而生的诗句,恰似新时代“延安文艺座谈会讲话”精神在基层的鲜活映照,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教育工作者应具备的政治担当与人文关怀。

这盏心灯所照亮的,不仅仅是乡村孩子们的未来之路,更是整个教育生态突破困境的方向指引。当我们把目光聚焦于2035年教育现代化的宏伟蓝图时,我们所需要的,不单单是硬件设施的更新升级,更迫切需要千千万万个如同李柏霖老师这般的教育燃灯者。他们以人文之光,穿透功利主义的重重迷雾,让教育真正成为滋养生命的精神家园。这,或许便是新时代教育工作者最庄重的使命宣告。